
硅基负极高效预锂化及界面稳定性研究
报告人:贺文杰
所在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报告人简介:
贺文杰,博士,河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副主任,河南省博士服务团成员,焦作市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校级课程思政名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2302244)、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52102240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M741043)等项目;在Nano-Micro Lett.、Adv. Funct. Mater.、Adv. Sci.、Chem.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6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6篇,累计引用次数1034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现已授权10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1007544042046)1项,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4YJ01),参与省级教改项目6项。荣获河南理工大学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先进个人、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国家二等奖、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国家三等奖等。
报告摘要:
硅基负极因其卓越的高容量特性与成本效益,被视为传统石墨负极的有力替代者。然而,硅基负极在充放电循环中遭遇的显著体积膨胀与收缩问题,不仅引发颗粒内部的应力集中与破裂,还伴随着电绝缘现象,共同促使电池容量显著下降。为解决上述挑战,研究者从整个电池系统架构出发进行系统总结和讨论,详细阐述了微米级多尺度硅基负极的材料改性、工艺优化和电池体系设计,并揭示了电池内部组分协同运行与构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者通过筛选阴离子配体和溶剂来调控化学预锂化试剂(锂芳烃复合物)中Li+的溶剂化结构,从而实现硅基负极的预锂化,并揭示离子扩散路径与预锂化效率之间的关系,验证了预锂化对循环性能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