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锂离子电池高效化学预锂化技术
报告人:蒋江民
所在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报告人简介:蒋江民,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化办学办公室副主任。近年来一直从新能源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研究工作,特别是材料可控制备、离子输运调控、储荷机理及其在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的应用,包括混合离子电容器、锂(钠)离子电池、先进预锂化技术、煤系功能碳材料、新型电解液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家基金(面上、青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助、面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企业委托课题等项目。入选澳大濠江人才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迄今为止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多篇,H因子35,累计引用4000多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现已授权5项,担任多家知名期刊学术期刊的客座编辑及青年编委。
报告摘要: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的反复生长以及不可逆组分形成,都会消耗电池中有限的活性Li⁺,降低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针对硅基负极材料的首次不可逆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以4-甲基联苯为阴离子配体,2-甲基四氢呋喃为溶剂的化学预锂化试剂,使微米级SiO/C负极的ICE达到~100%。研究发现,最佳的预锂化效率并不对应最低的氧化还原半电位(E1/2),预锂化的效率由E1/2、Li⁺浓度、去溶剂化能和离子扩散路径等影响因素共同决定。此外,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选择合适的阴离子配体和溶剂调控Li⁺溶剂化结构,可获得理想的预锂化效率。近期我们还提出一种化学预锂化介导的界面预构建策略,通过化学预锂化SiO负极与六氟锆酸铵的原位自发反应,预构建了具有机械-电化学自适应性的SEI界面。得益于该策略在界面中引入的LiF、Li3N与ZrO2组分,显著提高了其稳定性与锂离子扩散动力学。采用该化学预锂化策略的Ah级NCM811//SiO软包电池具有346.6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基于电池总质量)与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为发展先进的硅基锂离子电池提供了新思路。